校史资讯

111天如何创办一所大学?

发布时间:2022-05-26   浏览次数:347

1958年6月8日,中科院院长郭沫若主持召开学校筹备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决定学校定名为 “图书馆VIP”;

6月18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青年报》登载中国科大1958年招生简章;

7月21日,确定校址为北京复兴门外玉泉路19号;

7月28日,中科院副秘书长杜润生、郁文主持会议,决定任命13个系的主任;

8月14日,讨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原则,确定第一学期包括吴有训、严济慈、华罗庚等在内的30多名任课教授;

9月1日,北京地区150名新生提前报到,参加整理校园和修建操场等义务劳动;

9月15日,京外新生办理报到注册手续,全校共录取1634名学生;

9月17日,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开学典礼致辞和校歌《永恒的东风》歌词;

9月20日,农历八月初八,星期六,这天上午,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在解放军政治学院大礼堂举行,郭沫若作题为《继承抗大的优秀传统前进》的致辞,聂荣臻副总理作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重要讲话;

9月21日,《人民日报》以《我国教育史和科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为题在显著位置报道了中国科大的诞生。

图片

中国科大成立暨开学典礼会场


 从6月2日中央书记处会议批准创办,到9月20日举行首届开学典礼,中国科大的筹建只用了短短的111天这样的创校速度,在中外大学创办历史上都是极为罕见的。不过,在当时,这一切都显得顺理成章。那么,“科大速度”是从何而来的呢?

图片

校初期的校门


首先是中央高度重视。中国科大是新中国成立后由老一辈革命家和科学家共同创办的前无所承的新型理工科大学,从中央书记处会议讨论决定创办这所大学,到周恩来总理亲自审定校歌歌词,再到聂荣臻副总理亲自出席开学典礼并讲话等等,都充分体现了党中央对中国科大的高度重视和殷切期望。

图片

聂荣臻在开学典礼上作题为《把红旗插上科学的高峰》的重要讲话

其次是各方大力支持。没有校舍,工程兵设计院二话不说,一星期内搬家,把房子腾出来给科大;解放军政治学院也是高风亮节,不但借宿舍楼,还借大礼堂,把科大的事当成自家的事来办;筹建时间太仓促,一时间很难招到好学生,怎么办?中科院党组便给中宣部打报告,报请中央通知各省市主管部门代为择优录取,很快就录取了1634名政治表现好、学习成绩优的新生,其中党团员占到了84%。

第三是全院科学调度。中科院从一开始就确立了“全院办校,所系结合”的方针,动员全院力量创办科大。没有师资力量,就抽调研究所科研人员当老师;没有教材,就请科学家们亲自动手编。华罗庚、钱学森、严济慈、赵九章、贝时璋……这些当时最顶尖的科学家,承担了国家科技、国防等领域繁重的研究任务,可他们都义不容辞地站到了中国科大的讲台上。

图片

严济慈授课

第四是师生齐心协力。当时,有部分新生提前报到,进校后便直接参加建校劳动。现在,他们一提起当年,脸上就浮现出欣慰、自豪的笑容。在他们看来,尽管当年条件很简陋,可那片校舍就是大家共同的家园。

图片

建校初期,师生们平整教学楼前土地


中国科大创办时期适逢“大跃进”年代,因此也有人将111天创办一所大学看成是特殊年代历史背景下的特殊产物。显然,这样的认识是浅薄的。

透过初创时期的“科大速度”,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满足国家战略需求的崇高目标,一群怀抱科教报国理想的纯粹的人,一种激情满怀、奋力拼搏的意志品质,一种不计利害得失只为共襄大业的社会氛围……

而这或许正可以视为此后半个多世纪里中国科大虽历经艰难险阻依然能不折不挠并取得辉煌成就的“精神密码”。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