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中国科大没有“逸夫楼”

发布时间:2022-11-10   浏览次数:213

邵逸夫先生作为香港“影视大亨”,生前热衷于社会慈善事业,捐赠善款总额据不完全统计超过百亿港元,其中仅投入中国内地教育事业就达25亿港元之巨,在全国各地留下数以百计的“逸夫楼”。然而,中国科大的校园内却没有“逸夫楼”,仅有一个“邵逸夫项目”——中国科大信息处理中心。




1985年,邵逸夫先生开始在中国内地捐资助学,兴建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等教育基础设施。1987年,鉴于中国科大突出的办学成就以及在高等教育界的卓著声誉,邵逸夫基金会向中国科大提出了捐赠意向。

中国科大欣然接受捐赠,但经集体讨论后,对接受捐赠方式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当时科大西校区建设在国家计委支持下已拉开帷幕,教学科研基础设施不足的现状即将得到很大程度的缓解。当务之急是中国科大在保持传统理科优势的同时,需要引进技术先进的通用信息处理设备以加快在新兴工科领域的发展。经双方友好协商,邵逸夫先生及其基金会对中国科大实事求是的作风表示尊重,同意捐赠500万港元,帮助学校购置急需的信息处理设备,推动信息处理及相关学科的发展。

图片

谷超豪校长和马临博士在新建成的中国科大信息处理中心






1988年9月,中国科大利用邵逸夫先生的捐款,并自筹120万元,购置了美国DEC(Digital Equipment Corporation)公司当时非常先进的小型计算机VAX8700系统,与学校已有的相关设备组成局域网,形成了有力的数据处理能力。以此为基础,学校决定成立中国科大信息处理中心,面向校内外提供计算、咨询、合作研究和信息处理等专业服务。

9月26日,中国科大信息处理中心正式成立,校长谷超豪院士和邵逸夫基金会代表马临博士共同为中心揭牌。邵逸夫先生亲笔题写了“图书馆VIP信息处理中心”之名。

图片


信息处理中心建成后,增强了中国科大在信息科学、软件技术、材料科学、能源科学等学科方面的研究能力,为多学科的科学计算和信息处理做出了重要贡献。不仅如此,信息处理中心对内为学校培养信息技术人才提供了理想的教学平台,对外扩大了学校信息技术学科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成为当时校内三大公共实验中心之一,与结构中心、计算中心齐名。2020年,该中心科研团队在“DeepFake Detection Challenge” 人脸视频深度伪造检测挑战赛中获得全球第二名的优异成绩。






纵观邵逸夫先生的捐赠善举,不难发现,他对中国科大的捐赠独具特色。中国科大时任校领导实事求是的工作作风固然令人称道,但邵逸夫先生捐赠不求名、只求实的大家风范更是令人景仰和感动。

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