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中国科大里的“孺子牛”

发布时间:2023-05-25   浏览次数:295

在中国科大东校区校史馆西侧,有一座灰白色的水泥雕塑,掩映在绿树丛中,坐落于芳草之上。它就是具有几分传奇色彩的校园经典打卡地标、学校迁至合肥后的第一座雕塑——“孺子牛”。

图片

位于校史馆西侧的孺子牛雕塑


“孺子牛”原矗立于东校区图书馆东南侧,后因图书馆扩建而移居现地。整个雕塑可分为两个部分:下部是大约一米高的水泥基座,正面刻雕塑之名“孺子牛”,背面记雕塑之源“七八级同学献”;上部是两头瞪目抵足的牛犊,俯首弓身,一前一后地用牛角顶着地球而行,大有转动寰球、扭转乾坤的势头。
图片

原位于图书馆南侧的孺子牛雕塑




01

          雕塑缘起


这座雕塑是由中国科大1978级全体同学捐赠所建。1983年春天,恢复高考后的第一届毕业生即将告别生活了五年的母校。在依依惜别之际,有人提议捐献一座雕塑给母校作为毕业礼物,这得到了绝大多数同学的支持。


 黎昊、韩剑鸣、陈一滨、蹇阳、陈树深等毕业生开始组织在同学们间募集资金并征求设计方案。当时同学们的手头都不宽裕,很多人省下自己的饭票贡献几角、几元;一些已经出国留学的同学听说后,从美国寄回自己节衣缩食省下的5美元、10美元,最终共募集到4000余元。



02

           铸造过程


在画家韩美林的指导下,青年雕塑家程连仲、程连昆兄弟完成了牛雕塑模型后,同学们组织了民主评审会,投票选择出自己最喜爱的雕塑模型。

也许是这群科学春天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有着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气魄和勇气,也许是同学们有如牛一样的刻苦拼搏精神,也许是同学们中属牛的居多,最终,“孺子牛”模型以74%的得票率胜出。

图片

同学们在教室里进行雕塑评选


定稿后,需要将原稿放大,做成真正的雕塑。这时资金已所剩不多。在校领导支持下,大家获得免费使用学校的材料、人工和场地的机会,一些同学甚至直接加入到具体工作中去。

图片

孺子牛雕塑施工现场




03

           “俯首甘为孺子牛”


雕塑完成后命名上也出现过争议。有同学直抒胸臆,建议定名为“扭转乾坤”,后来考虑到这样的名称过于张扬,和科大勤勉踏实、内敛不争的风格不太符合,于是改作默默耕耘的“孺子牛”。名字虽然改了,但雕塑里透出的那股精气神却没变。科大人将骨子里追求卓越、勇攀科学高峰的雄心壮志,通过一个昂扬的雕塑进行了一次含蓄的抒发。


“看着这孺子牛,你仿佛感到它周身有奔涌的热血,感到它喘息喷吐的热气,听到它短促而振聋发聩的咆哮。”“昏庸的,在这里头脑清醒;软弱的,在这里挺直腰杆;忘本的,在这里记起过去。做孺子牛,吃进草,挤出奶,负重远行;做孺子牛,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沈涛《<孺子牛>的启示》


这就是孺子牛给我们的启示,也是中国科大人的品格与理想:俯首甘为孺子牛,以科技之力改变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