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史资讯

中国科大里的“模型火箭上了天”

发布时间:2023-12-08   浏览次数:10

在中国科大校史馆里陈列着一枚小火箭模型——“科大701”,这是由伍小平院士亲自指导复原的。它承载着力学和力学工程系(今近代力学系)火箭小组的历史记忆。


//////////


# 成立火箭小组






1958年9月,为给以“两弹一星”为代表的尖端科学技术事业提供后备人才,中国科大在北京应运而生。在同学们高涨的学习热情推动下,力学和力学工程系成立了以学生为主体的火箭研制小组。该小组最初只有7人,后逐渐增加到几十人,甚至一度发展到上百人的 “大组”。

图片

准备发射人工降雨小火箭

图片

科大4C型火箭在广场上准备发射


火箭小组初创时期十分艰苦,同学们一方面有着不轻的课业负担,另一方面也给自己提出了很高的科研目标。没有试验厂房,就新搭建几间简易活动房;没有经费买书,就“开夜车”抄录油印后分发给大家阅读学习。大家齐心协力,在入校百天内,就将自行设计、加工的小火箭发射到约5000米的高空,并在校报上刊登了《模型火箭上了天》的文章。

图片


# 钱学森亲自指导






作为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的首任系主任,钱学森适时地参与并指导了火箭小组的工作。当他了解到小火箭的设计与加工情况后,十分高兴地开玩笑说:“你们的路子走对了,简直是发了科学洋财”。对于如何改进设计,钱学森在给小组成员的一封长达两三页之多的回信中认真解答了一些问题,并提出中肯的改进意见。

图片

学生在制造火箭导筒配件


钱学森曾多次与火箭小组成员座谈,指导小火箭的研发、研制等工作,有时就在简易房,有时在系办公室。1960年,有人建议将使用的超音速喷管由钢制改为水泥制或陶瓷制以降低成本,钱学森明确表示不赞成。他说:“该洋的地方还是要洋嘛!”并告诫同学们要以科学为依据,实事求是。

图片

钱学森与学生座谈


# 用于人工降雨






1960年前后,小火箭的研制已经较为成熟,钱学森建议火箭小组与中国科学院地球物理研究所人工控制天气研究室及中央气象局合作,以小火箭为运载工具,把降雨催化剂带到云中炸开散播,用来人工降雨或增雨,或者用于消除冰雹。

图片

发射架上的小火箭


在《图书馆VIP大事记(1960年)》中记载有“从6月至今,我校力学和力学工程系及应用地球物理系的同学,在北京市八达岭进行了13次催化暖云降雨的试验,取得了初步成效。”之后不久,中央气象局等单位成百支地向学校下订单以购买该类小火箭。
图片


在学校的支持与钱学森先生的指导下,力学和力学工程系火箭小组无论从成果上,还是从增强学生动手科研能力上,都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秉持“红专并进、理实交融”的校训精神,中国科大的学子将坚定传承老一辈科学家的使命与担当,奋力迈向新的征程。